你知道吗,为什么中国女排这几年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明明有身高、有技术,可一到大赛就容易崩盘,这事儿让不少球迷直挠头。9月8日,央视在点评女排世锦赛时,点名了意大利女排的成功,说他们那73岁的老教练贝拉斯科太牛了,不光让大牌球员埃格努和队友配合得天衣无缝,还平衡了两个强力接应的使用,让年轻小将安特罗波娃也能上场大放光彩。听着这话,我心里直犯嘀咕:这不就是在说咱们中国女排吗?咱们以前不是也辉煌过吗?
回想2016年,那会儿郎平带队打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决赛里3比1干翻了塞尔维亚,拿下金牌。那个时候,郎平的战术可真叫一个稳,每个位置都有替补能顶上,比方说二传手丁霞和主力的默契配合,接应位置朱婷和别人轮换,都能关键时刻站出来。这事儿不是吹的,郎平当年就说过,“没有主力和替补之分,只有先发和后发的区别”,这话当时听起来特接地气,让人觉得队伍特别团结。可现在呢?转眼到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国女排小组赛就早早出局了。原因?板凳太浅了!二传和接应位置一出问题,整个队就乱套。举个例子,那届比赛咱们的主力二传要是状态不好,替补就跟不上节奏,进攻防线瞬间崩盘。国际排联的数据显示,近十年里,奥运冠军球队的平均阵容深度都比咱们高出20%,这数据可不是随便说说,是真戳心窝。
可别以为这问题只在中国女排身上出现。看看巴西女排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们决赛3比0横扫美国,夺冠靠的不是什么超级明星,而是团队协作。队长法比亚娜身高不到1米8,可她愣是带队打出了铁桶似的防守。巴西那套“人手全能”的打法,让每个球员都能互补,半决赛里法比亚娜一个人就砍下29分,这得益于他们从青训开始就强调位置竞争。相比之下,咱们中国女排总觉得靠几个核心球员就能赢球,可万一他们状态低迷呢?就跟老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似的,容易出大问题。
展开全文
再说说意大利女排,他们这次世锦赛3比2险胜土耳其,拿下冠军,36连胜创纪录。贝拉斯科这老头儿执教经验丰富,早年间他带意大利男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多次拿牌。怎么做到的?就是平衡球员使用,避免“非此即彼”的尴尬。埃格努是顶级得分手,安特罗波娃是潜力新星,贝拉斯科让她们俩竞争上岗,谁状态好谁上,这不光提升了队内氛围,还让球队更抗打。反观咱们,接应位置老是纠结该用谁,首发和替补差距太大,容易导致“一人带不动队”的局面。专家们分析过,国际排球研究显示,球队如果阵容深度不足,大赛失利的概率会增加30%以上。想想巴西和意大利的案例,他们的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科学训练和理念革新。
不过,咱也不能光看别人家好。中国女排在东京奥运失利后,有球迷和专家都提过建议。拿美国女排2019年世界杯来说,他们决赛3比0击败咱们,冠军拿得稳稳当当。主教练基拉里强调球员轮换,二传手罗宾逊和接应拉尔森能随时替换,11场比赛下来,美国队体力充沛,失误少。数据上看,美国女排的防守成功率比咱们高15%,这得益于他们的深度阵容。央视点评时也提到了类似问题,说中国女排在二传和接应上要学学别人,缩小首发和替补的区别。郎平那句老话,现在听起来像在敲警钟:如果不重视每个位置的均衡,咱们就容易被甩在后面。
说实话,我觉得这事儿不光是技术问题,还涉及管理理念。国际排联的报告指出,成功的球队都注重人才梯队建设,而不是光盯着短期成绩。比方说巴西女排,他们从2012年起就通过青训营培养全能球员,这让队伍经久不衰。咱们要是还停留在老套路,2025年洛杉矶奥运周期恐怕更难翻身。不是我危言耸听,球迷圈里有人说“女排的1号2号球衣不是谁穿都能行”,这话虽俗,但戳中要害。
总之,中国女排要想重振旗鼓,得从根本上改变思路,多学学国际经验。改革不是说说而已,得一步步落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历史|1998年世界杯冠军是谁|福乐产权的世界杯商业权益站|flchan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