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第35任美国总统任期1961年1月20日—1963年11月22日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前任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继任林登·约翰逊马萨诸塞州联邦参议员任期1953年1月3日—1960年12月22日前任小亨利·卡伯特·洛奇继任本杰明·A·史密斯二世美国众议院议员来自马萨诸塞州第11选区任期1947年1月3日—1953年1月3日前任詹姆斯·迈克尔·柯利继任蒂普·奥尼尔
个人资料出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1917-05-29)1917年5月29日 美国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比尔街83号逝世 1963年11月22日(1963岁-11-22)(46岁) 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帕克兰纪念医院死因被刺(头骨枪伤[1][2])墓地阿灵顿国家公墓38°52′54″N 77°04′17″W / 38.88153°N 77.07150°W / 38.88153; -77.07150政党 民主党配偶杰奎琳·鲍维尔(1953年结婚;1963年夫逝)亲属(见肯尼迪家族)儿女阿拉贝拉(非正式名,死产)、卡罗琳·肯尼迪、小约翰·肯尼迪及帕特里克·布维尔·肯尼迪父母老约瑟夫·P·肯尼迪罗丝·菲茨杰拉德·肯尼迪母校哈佛大学专业政治人物信仰罗马天主教签名军事背景效忠 美国服役 美国海军服役时间1941–1945军衔 上尉部队PT-109摩托鱼雷艇PT-59摩托鱼雷艇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所罗门群岛战役
古巴导弹危机军事奖励 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紫心勋章 美国国防部服役奖章 美国战役勋章 亚洲-太平洋战争奖章(三枚3⁄16英寸铜星)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奖章[3]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英语:John Fitzgerald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通常被称作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JFK 或杰克·肯尼迪(Jack Kennedy),也译作甘乃迪,美国第35任总统,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肯尼迪家族成员,被视为美国自由派的代表,他是美国历史上至今第四位[4]遇刺身亡的美国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美军军官,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军船员,因而获颁紫心勋章,而后从政,1946年至1960年期间先后推任众议员和参议员,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国首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任内的主要事件包括:试图废除联邦储备委员会、猪湾入侵、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太空竞赛、越南战争以及美国民权运动。由于在古巴危机高峰期间的应对沉着,以及在苏联人进入宇宙后全力支持太空竞赛,他此后决定的政策方向日后引领NASA成功达成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壮举,美国人也收获大量的高科技优势,在美国总统历史排名中,通常仅被史学家列在排名中上的位置,但他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却更高,一直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这和他在冷战期间太空计划的关键地位极有关连。
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遇刺身亡,官方在随后的调查报告表明李·奥斯华是刺杀肯尼迪的凶手,但奥斯华亦随即被另一位刺客杰克·鲁比刺杀,使得案件真相扑朔迷离。肯尼迪遇刺案被视为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之一,因为这一事件在其后数十年中一直影响了美国政治的发展方向。2025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布了肯尼迪遇刺的相关档案。[5]
目录
1 家族的发迹
2 早年生活
3 军旅生涯
4 初入政坛
4.1 1946-1952年,众议员
4.2 1952-1960年,参议员
4.3 肯尼迪家族对麦卡锡主义的支持
5 1960年总统大选
5.1 电视辩论
5.2 取得最后胜利
6 总统任期
6.1 就职演说
6.2 内阁组成
6.3 最高法院任命
6.4 国内政策
6.4.1 经济政策
6.4.2 联邦与军事死刑
6.4.3 推动民权
6.4.4 公民自由
6.4.5 移民问题
6.5 对外政策
6.5.1 古巴问题和猪湾事件
6.5.2 古巴导弹危机
6.5.3 拉丁美洲和共产主义
6.5.4 和平部队
6.5.5 越南
6.5.6 西柏林演讲
6.5.7 禁止核试验条约
6.5.8 伊拉克
6.6 支持太空计划
7 遇刺身亡
8 个人生活
8.1 婚姻与家庭
8.2 健康
8.3 婚外情和友谊
9 形象、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
9.1 绯闻
10 遗产及纪念物
10.1 肯尼迪墓及肯尼迪纪念馆
10.2 命名纪念物
11 金句的影响力
12 媒体影音
13 参见
14 脚注
15 参考文献
16 延伸阅读
16.1 第一手资料
16.2 第二手资料
17 外部链接
家族的发迹
肯尼迪的曾祖父是爱尔兰韦克斯福德郡人,1848年逃荒,移民到了美国马萨诸塞的波士顿。祖父生于1862年,他在波士顿开了一家酒吧,兼营银行业,还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当过马萨诸塞的议员。
父亲老约瑟夫·P·肯尼迪于1888年生于波士顿,1912年在哈佛大学毕业,后从事银行业。1914年在波士顿东区哥伦比亚信托银行当总经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伯明翰造船公司下属的一个分厂任副总经理。
一战结束后投资股票赚了大钱,成为百万富翁。后到好莱坞经营电影制片业。1930年回到波士顿。1932年美国总统选举时,他支持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934年他被罗斯福总统任命为新成立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1937年又主持海事委员会,不久后出任美国驻英国大使。他对阿道夫·希特勒在欧洲的暴行虽然表示过不满,但极力反对美国与纳粹德国作战。1940年11月,在一片反对声中辞去大使职务。
1960年美国《财星》杂志把肯尼迪家族列为美国第十二大富裕家族,估计拥有资产2~4亿美元。
早年生活
1917年5月29日,约翰·肯尼迪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比尔街83号的寓所。父亲老约瑟夫·P·肯尼迪和母亲罗丝·菲茨杰拉德·肯尼迪于1914年10月结婚,共育有子女九人,四男五女,肯尼迪是次子。
肯尼迪的故居
身穿德克斯特·南菲尔德学校(马萨诸塞州)足球制服的肯尼迪(1926年)
肯尼迪一家在马萨诸塞州海恩尼斯港的合照,左上角为肯尼迪(1931年)
肯尼迪在他五岁的时候进入爱德华奉献学校学习,1922-1924年期间,他在那里学习幼儿园到三年级的课程。1924年,七岁的肯尼迪和他九岁的哥哥小约瑟夫·P·肯尼迪被送入德克斯特学校学习。后来肯尼迪又被送到位于康涅狄格州瓦林福德的乔特学校继续学习、生活。1935年秋季,他请求插班学习普林斯顿大学的课程,但是遭到了该学校的拒绝。后来,他的父亲经过努力,安排他于11月初入学。由于疾病缠身,他只坚持到12月就中断了学习。1936年7月,肯尼迪申请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并被顺利录取。
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曾两度到欧洲访问。1937年夏季,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法国和英国旅行。探询罗斯福政府新政下的美国的发展和欧洲的发展的情况、纳粹德国与法西斯意大利是否使人们担忧会再次爆发欧洲战争等问题。1939年春季,他再次访问了伦敦和罗马等地,并从教宗庇护十二世那里领受了圣餐。在这两次访问的间隙,他还于1938年7月大学二年级毕业后到达伦敦,利用暑假时间在美国大使馆工作,并于假期结束后返回美国,参加哈佛大学三年级课程的学习。
肯尼迪和母亲罗斯·菲茨杰拉德·肯尼迪,1962年6月12日。
肯尼迪的欧洲之行和课程学习的主要成果,是一篇论述英国绥靖根源的大学四年级优等生论文。他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写成了论文[6],《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阿瑟·克罗克帮助他进行了风格方面的修改,并根据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作品《英国沉睡的时候》推荐了一个标题:《英国为什么沉睡》。肯尼迪写成这篇论文之后,他的父亲鼓励他出版成书,之后这本书在美国和英国都得到了好评,销量庞大。1940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国际关系荣誉学位。
1940年9月,肯尼迪到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学习。以便在加利福尼亚州恢复身体健康。他的研究生课程(只学了一个学期,到1940年12月)理应为商务和国际金融,但他仍然对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十分感兴趣。健康问题再次导致他于1941年初回到美国东部,忙于找人撰写他父亲的回忆录。肯尼迪曾考虑申请进入耶鲁大学法学院学习,但他后来因陪同家人到南美洲旅行而放弃了这一打算。他游览了阿根廷、巴西、智利并且在乌拉圭、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巴拿马做了短暂停留。
军旅生涯
1940年秋季,肯尼迪成为第一批被选定加入美国陆军的青年。由于他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学习1940-1941年的课程,因此他要到学年结束的时候才会被征召。但在1941年春季,他在体检时未能被陆军、海军的军官预备役学校录取,这中间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背部、结肠和腹部的疾病问题。后来通过美国海军情报室(ONI)的上校柯尔克[7]的帮助,肯尼迪于1941年10月以海军少尉的身份到海军情报室外国情报处工作,成为一名情报资料传递人员,他的工作是核对并总结来自国外情报站的报告,用于海军情报室的资料汇编。由于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即珍珠港事件),肯尼迪所在的部门开始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他的班次是夜班,从每日22:00到次日7:00,而且没有休息日。
肯尼迪在PT-109鱼雷艇上。
肯尼迪当年刻有文字“当地人知道位置,可以引路,十一人活着,需要小船。肯尼迪。”的椰子壳,后摆放于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办公桌上。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樱佳·阿瓦德,并开始了一段恋情。但后来有情报显示,作为《先驱晨报》记者的樱佳,在纳粹德国的一次新闻活动中获得了可以接触到德国高层,包括希特勒的的特权,所以樱佳被怀疑是纳粹间谍。当樱佳与肯尼迪的关系被披露后,肯尼迪被海军从情报局调往位于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的海军造船厂从事文职工作。后来,他与樱佳的暧昧关系结束了,但仍保持了三年的通信和友情关系。
1942年7月海军批准了肯尼迪的出海请求,安排他到芝加哥西北大学一个分部的海军学校学习。肯尼迪的愿望是要指挥一艘鱼雷艇(即PT艇)。这一愿望在1943年1月得以实现。他离开训练工作,受命带着4艘船前往佛罗里达州的杰克逊维尔,并在那里得到了新的任务,被安排到巴拿马运河执行巡逻任务,由于他不愿意“在战争结束前陷在巴拿马”,便请求调到南太平洋。1943年3月,他踏上了前往美国和日本正在激烈交战的所罗门群岛的征程。成为PT-109艇的艇长。6月,肯尼迪的船被派往新乔治亚东南的拉塞尔群岛,7月被派往位于战区中部的新乔治亚西部的隆巴里岛。8月1日,他的船前往布莱克特海峡参与拦截一个躲过美国驱逐舰拦截的日本船队。
1943年8月2日,肯尼迪的船参加了拦截一个日本船队的夜间攻击任务。在战斗中,他的PT-109艇被日本驱逐舰天雾号撞成两截后沉没,船上两人丧生,十一人落水,包括肯尼迪在内的六人抓住了漂在水面上的船壳,并将另外五名幸存者领回到漂浮的鱼雷艇残骸处。船上的工程师严重烧伤,因此肯尼迪不得不拽着他以抵御强劲的水流。当日14:00,在漂浮了九个小时之后,鱼雷艇残骸开始下沉,肯尼迪用牙咬着受伤艇员的救生衣带子,在经过5个小时之后终于游到了一块60多米宽的小岛上。由于该岛位于弗格森水道南部,是鱼雷艇的常用通道,因此,肯尼迪决定立即出发,以便打信号拦截船只等待救援。当时他已经36个小时没有休息。由于没有与任何船只相遇,他只能游回小岛。8月4日,肯尼迪与其他艇员一起游到附近的欧拉萨纳岛。8月5日,他与另外一名军官游到克罗斯岛。8月6日,艇员们被两名当地岛民发现,肯尼迪在椰壳上刻了一段话:“当地人知道位置,可以引路,十一人活着,需要小船。肯尼迪。” 托岛民带到鱼雷艇基地所在地伦多瓦岛。8月7日,岛民带回一封新西兰步兵中尉的回信,信中说:“我强烈建议你们跟这些当地人到我们这里来,同时,我将用电台联系你们在伦多瓦岛的上级,然后着手设法如何去接你们剩下的艇员。”8月8日,肯尼迪到达新西兰人的驻地。在经历了七天艰苦逃生后,所有艇员在不到24小时里都被送到了伦多瓦岛接受治疗。肯尼迪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使他成为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人物,并先后获颁二战紫心勋章、亚洲-太平洋战争奖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奖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等诸多奖章。后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他于1944年初回到美国就医,其间在迈阿密鱼雷艇基地当教官。1945年3月1日,他的名字上了美国海军退役人员名单,仅仅几个月之后,日本就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002年5月一个由国家地理学会组织的探险队在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找到了疑似是PT-109艇的残骸。
初入政坛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肯尼迪进入美国政坛。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哥哥小约瑟夫·肯尼迪在英国战场上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而他哥哥是全家寄予厚望、将来要培养成美国总统的人选;这样一来,家人都将维护家族名声的重任寄托在了肯尼迪的身上。1946年,他参加了众议院选举。在那一年的选举当中,民主党的形势不容乐观,自1930年以来首次失去了国会参众两院的控制权。但肯尼迪的表现却依然不错,由于马萨诸塞州的国会众议员詹姆斯·柯利将出任波士顿市长,在国会中留出了一个空缺,经过努力,肯尼迪在竞选中获得了胜利。
1946-1952年,众议员
1947年1月,肯尼迪到华府上任。当时恰逢民主党经济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全国上下开始担心共产主义威胁的时候,而且哈里·杜鲁门总统当时也受到了猛烈的抨击。
在众议院,他反对塔夫托-哈特利劳工法(即哈特利提案),发起国家退伍军人住房会议。1948年及1950年他再次当选众议员。此间,他提出过低房租公共住房和援助公私立学校的议案,建议削减对非洲和近东地区的浪费性援助。
1952-1960年,参议员
1952年他以“肯尼迪将为马萨诸塞做的更多”(Kennedy Will Do More For Massachusetts)为口号参加了参议院席位的竞选,并战胜了势头强劲的对手亨利·洛奇赢得了一个马萨诸塞州参议员席位,在总计2,353,231票中领先洛奇70,737票,两人的得票率为51.5%:48.5%。
在成功当选参议员后,肯尼迪的首要考虑是要建立一个办公室,以满足他为之服务的马萨诸塞州的需要。而肯尼迪将进入参议院视为他获得更高权力的一个跳板是个不争的事实。1955年9月,在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心脏病发作,传言他不可能竞选连任的情况下,肯尼迪计划获得1956年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并成为他担任8年副总统的前奏,然后是1964年竞选入主白宫,而到那时,他刚刚47岁。但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田纳西州的参议员埃斯蒂斯·基福弗获得了副总统候选人的党内提名。竞争提名失败后,肯尼迪于1956年-1957年间制订了一项战略,以照顾到民主党在民权问题上的各个派别,在1956年,围绕陪审团庭审修正案(Jury Trial Amendment)的争论引起了相当的关注,而肯尼迪投票表示支持陪审团庭审。
1953年9月12日,肯尼迪与杰奎琳·李·鲍维尔在罗得岛州结婚,他们的结合被描写为“年度名人婚姻”。从1953年7月开始,他的背部疾病开始严重,在1954年4月进行的一次X光检查中显示,他的第五节腰椎已经断裂。10月21日,他做了一个长达3个多小时的手术,将一个金属盘插进了腰椎以固定脊椎骨,但由于插入的金属盘被感染,1955年2月又一次手术将它取出。肯尼迪一直休养到当年5月才返回参议院。在这段时间及其后的近两年时间里,肯尼迪数次面临生命危险,曾先后四次接受了天主教的临终祷告。1956年他发表了一篇有关自己脊背外科手术的文章《我的病中体会》(What My Illness Taught Me),最后定名为《当仁不让》,书中讲述了美国历史上8位著名参议员的职业生涯,该书出版后成为全美畅销书,并在1957年获颁普利策传记文学奖,但一直有观点认为该书为他人代写。
肯尼迪家族对麦卡锡主义的支持
自从1950年之后,约瑟夫·雷芒德·麦卡锡与肯尼迪家族的交往日渐频繁,麦卡锡在成为参议院的焦点人物之前就与肯尼迪的父亲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曾花费数千美元的资金支持麦卡锡,并在后来成为了他主要的支持者之一。20世纪40年代之后,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常常在自己位于海厄尼斯港的别墅里与麦卡锡共渡周末。而且麦卡锡曾经追求过肯尼迪的四妹帕特·肯尼迪。在1952年的参议院竞选当中,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与麦卡锡达成了一笔交易:麦卡锡在马萨诸塞州的投票中支持民主党候选人,而约翰·肯尼迪则不会在国会关于谴责麦卡锡主义的表决时投票支持该决议。1953年,肯尼迪的父亲又要求麦卡锡聘请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为自己的高级职员。1954年9月,在经过了9天的听证之后,国会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建议“谴责”麦卡锡破坏参议院规则。当年12月2日,参议院以67:22的表决结果通过了这一谴责。而在民主党中,惟一一个没有投票反对麦卡锡的(更确切地说,没有就此问题投票的)是约翰·肯尼迪。1960年,他在一次为自己的辩解中说:“我从来没有说过我是个十全十美的人。我见过大多数人犯过的错误。麦卡锡的事情?我当时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处境。我的弟弟在为麦卡锡工作。”但肯尼迪后来十分后悔自己的决定,因为他没有同民主党伙伴和参议院的大多数人一起谴责麦卡锡的这一不光彩行为成了此后一个政治遗留问题[8]。事实上,在1954年7月,在陆军听证会结束的时候,即参议院第一次考虑公开谴责麦卡锡的时候,肯尼迪起草了一份支持谴责的演讲但因为入院未能成行。
1960年总统大选
主条目: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
肯尼迪相信,由于他的年轻、天主教的信仰、来自民主党内领导人的有限支持以及自己身体方面的疑问,都表明他无法在1960年有把握地竞选总统。事实上,肯尼迪觉得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能力的表现。虽然在美国历史上曾有一小批候选人在不到50岁入主白宫,但还没有谁在43岁就登上总统宝座。在威廉·麦金莱总统遇刺后,时年42岁的西奥多·罗斯福继任了总统职务,但他在1904年竞选连任的时候已经46岁了。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只有一位天主教徒竞选过总统——1928年的阿尔·史密斯,并且他惨败在赫伯特·胡佛的手下。
尽管如此,肯尼迪仍宣布他有意在1960年大选中竞选美国总统。
肯尼迪在马萨诸塞州成功连任参议员以及自1956年民主党代表大会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大的知名度,使他成了许多人心目中1960年总统竞选的有吸引力的候选人。他的活力被看作是应对苏联挑战、经济萧条、种族隔离和“杂乱无章的美国生活”的优势。1957年,全美各地邀请他进行演讲的邀请函多达2500多份,而他同意在47个州做144场演说,平均两天一场。1958年初,他每星期收到的此类邀请函平均达100份。民主党在48个州的领导人大都表示肯尼迪是个很有可能参加竞选的人物。1956年民主党代表大会的1220名代表中有409人支持肯尼迪参加1960年总统竞选。在对肯尼迪有所认识的所有潜在选民里,有64%的人相信他具有当总统的背景和经验。
尽管肯尼迪取得了广泛的支持,但毕竟他太年轻,国会中的民主党人在总统候选人提名问题上将他排在第四位,列在林登·约翰逊、阿德莱·史蒂文森特和密苏里州参议员斯图尔特·塞明顿之后。倾向于让他竞选副总统。肯尼迪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他曾说过:“我没有兴趣竞争副总统,我的兴趣是竞选总统。如果我要当选总统,我就会在1960年成功。如果我这次不成功,那么我可能要等上8年时间,那时会出现一些新的面孔,而我就会靠边站。”
为了抵抗阻碍他的势力,肯尼迪在一开始便公开否认自己是个候选人。在民主党进行的初选中,他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参议员休伯特·汉弗莱和得克萨斯州参议员林登·约翰逊。到1959年秋季,尽管肯尼迪还没有宣布参加竞选,但他已经启动了紧张而疲惫的日程安排,奔波于全国各地,在形形色色的场合向规模不等的人群发表演讲。提高肯尼迪的支持率是赢得胜利的关键,为此,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放弃了在参议院的工作,担任了竞选运动的经理。并立刻于1959年10月底在海厄尼斯港别墅里召开了17位主要人员参加的会议。
肯尼迪和杰奎琳在威斯康星州阿普尔顿的竞选活动,1960年3月。
1960年1月2日,星期六,肯尼迪在参议院秘密会议厅里向300名支持者正式宣布竞选总统。4月5日,在威斯康星州的初选中,肯尼迪获得了56.5%、总计476 024张选票,为该州57年来候选人在初选中获得的最多票数。而且肯尼迪在10个地区中赢得了6个地区的多数票,从而赢得了该州60%的大会代表。5月10日,肯尼迪在西弗吉尼亚州取得了60.8%:39.2%的压倒性胜利,战胜了休伯特·汉弗莱,此后10天内,肯尼迪又在马里兰州以70%:17%击败了韦恩·莫尔斯,在俄勒冈州同样以51%:32%取胜。到此时,肯尼迪已经是第七次大获全胜,打通了总统候选人提名的道路。但形式并不就此一片乐观。林登·约翰逊于6月5日宣布参加总统竞选,并就麦卡锡问题等话题公开抨击肯尼迪。7月13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肯尼迪获得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尽管林登·约翰逊在这之前对他进行过中伤,但肯尼迪仍然邀请他加入竞选队伍,成为副总统候选人。
肯尼迪的天主教徒身份一直被认为是能否公正履行总统职务的一大疑问。就这一问题,肯尼迪于1960年9月12日,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对一群新教牧师进行的一次公开演说中作出了明确答复:“我不是天主教的总统候选人,我是民主党的候选人,只是恰好还是个天主教徒。在公共事务上我不是代表我的教派——教派也不代表我。”(I am not Catholic candidate for President. I am the Democratic Party's candidate for President who happen also to be a Catholic. I do not speak for my Church on public matters—and the Church does not speak for me.)在这次演说中,他还强调,相比于宗教信仰,1960年的大选中还有很多更加关键的问题。因为战争、饥饿、愚昧和绝望是没有宗教界限的,并且恳求用宗教的宽容心服务于国家的安康。这次演说暂时抑制住了围绕宗教问题的喧嚣声。
电视辩论
肯尼迪与尼克松参加了1960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首次电视直播的总统辩论
1960年9月26日晚,在芝加哥的CBS演播室里,肯尼迪与自己的竞选对手,已经在艾森豪威尔内阁中当了8年副总统、与赫鲁晓夫进行过厨房辩论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时任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面对大约7000万电视观众(占当时全国成人人口的大约三分之二)进行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在电视辩论中,肯尼迪通过向美国民众直接宣讲自己的开场白获得了初期优势。尼克松则利用介绍和总结的机会突出自己和肯尼迪的不同之处。肯尼迪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打算应对国家最大问题的领导人,尼克松给选民的印象则是试图在一个政敌面前占据上风的人物。尼克松的语言很有节制,但相比于肯尼迪却缺乏政治家应有的风度,进一步强化了许多人对他在过去竞选众议员、参议员和副总统时留下的负面印象。大多数通过收音机收听辩论的民众认为尼克松在辩论中占据了上风,但事实恰好相反,所有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看得出来,肯尼迪占据了上风,他看上去更加轻松,更有自制力。而镜头前的尼克松却显出害怕的样子,脸色阴沉憔悴,脸上的剃须粉被汗水冲出隐约的沟痕。在浅灰色的舞台背景灯光下,身穿浅灰色西服的尼克松淡化成了一个模糊的人影,而肯尼迪的深色西服却在光线反差中显得十分欢快。此后,肯尼迪和尼克松又进行了三次电视辩论。电视这种新的媒体在政治中首次成为了重要的宣传工具,成为了一座里程碑。
取得最后胜利
在1960年11月8日举行的大选中,肯尼迪以极其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尼克松。当天夜里,虽然根据已经统计出的选票情况表明,肯尼迪可以充分肯定自己已经获得了胜利,但由于在宾夕法尼亚州、密苏里州、伊利诺伊州、明尼苏达州、密歇根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数字十分接近,无法做出决断,因此他拒绝宣布获胜。
肯尼迪在取得选举胜利后,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在一起,1960年12月。
第二天上午他起床后,他获知已经赢得了这六个州的胜利。事实上,加利福尼亚州还在混战之中,并且最终倒向了尼克松,但这已经无关大局。直到中午,最终结果传来之后,他才肯定取得了胜利。尼克松的新闻秘书发表了承认失败的声明后,肯尼迪才同意以当选总统的身份与媒体见面。
在总计6883.7万张选票中,肯尼迪的优势极其微弱,只有118,574票(0.1%)。尼克松的支持者几乎在选举结果揭晓的同时指责说,肯尼迪取胜的原因是伊利诺州和得克萨斯州的选票欺诈行为所致。但这种指责无法得到证实。而且尼克松公开采取高姿态,拒绝置疑选举结果。
肯尼迪之所以能够获胜,是有着诸多原因的,但主要的原因在于:
大选年出现的经济萎缩。
民众对美国失去应对苏联威胁的能力的担忧。
肯尼迪的个人魅力和尼克松在电视辩论中的欠佳表现。
林登·约翰逊在赢得南方七个州(亚拉巴马州、阿肯色州、佐治亚州、路易斯安那州、北卡罗莱纳州、南卡罗莱纳州、得克萨斯州)方面提供的帮助。
民主党内部的团结一致和强有力的支持。
黑人选民的大力支持。
少数民族选民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天主教徒,但远非仅限天主教徒的支持(尤其体现在纽约、布法罗、芝加哥、纽瓦克、费城、匹兹堡等大城市)。
尼克松在竞选过程中提出的不明智的允诺。
总统任期
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右方伸手者)在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Earl Warren)的主持下,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图为宣誓现场。
就职演说
肯尼迪于1961年1月20日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对国际事务给予了极大关注。他呼吁美国民众承担起更多的义务,做出更大的牺牲。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第一次就职演说被并称为20世纪最令人难忘的两次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共计1355个单字的演说成为激励型语言和呼吁公民义务的典范之作。
肯尼迪从当选之后就开始考虑就职演说,他不想在演说中偏激地指责当前事务,也不喜欢重新阐述有关于冷战的陈词滥调、论述一些有可能加剧美苏紧张关系的有关共产主义威胁的问题。他希望用词可以激起和平的希望,确定一个新时代的乐观基调。
虽然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建议和许多记者、好友、作家、陌生人提供的草稿和众多的资料,最终的讲稿却是由肯尼迪亲自撰写的。他想使讲稿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显然他达到了这一目的。
“我要让每一个国家,无论他们对我们抱着善意还是敌意,我们将付出所有代价、担负所有责任、面对所有艰难、支持所有朋友,对抗所有敌人,来确保自由的生存与成功。……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只有少数世代有幸担负起在最危急关头时捍卫自由的使命。我对这样的责任毫无畏惧,当仁不让。我不相信我们其中任何人愿意与其他民族或其他世代交换处我们目前所处的地位。我们所付出的精力、信仰和忠诚将照亮我们的国家及为国效劳的人民,而它所发出的光芒也能真正照亮全世界。”
在演说中,他呼吁全人类团结起来,共同反对专制、贫困、疾病和战争,他在演说中提到的:“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更是成为了美国总统历次就职演说中最脍炙人口的语句之一。在演说的最后,他强调了他在国际主义上的渴望:“最后,不管你是美国的公民还是世界的公民,请以对你们自己的高标准,来要求我们。”在他的就职演说后,约有四分之三的美国民众认可了新总统。这表明肯尼迪平稳地渡过了权力交替期。
内阁组成
约翰·肯尼迪总统内阁
内阁成员
姓名
任职期
总统
约翰·肯尼迪
1961年-1963年
副总统
林登·约翰逊
1961年-1963年
国务卿
迪安·腊斯克
1961年-1963年
财政部长
C·道格拉斯·狄龙
1961年-1963年
国防部长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
1961年-1963年
司法部长
罗伯特·肯尼迪
1961年-1964年
邮政部长
J·爱德华·戴伊
1961年-1963年
约翰·A·格罗诺斯基
1963年
内政部长
斯图亚特·尤德尔
1961年-1963年
农业部长
欧维尔·弗里曼
1961年-1963年
商务部长
路德·H·霍奇斯
1961年-1963年
劳工部长
阿瑟·戈德堡
1961年-1962年
W·威拉德·瓦尔茨
1962年-1963年
卫生、教育与福利部长
亚伯拉罕·A·鲁比科夫
1961年-1962年
安东尼奥·J·切莱布雷泽
1962年-1963年
由于肯尼迪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是组织和结构,而是人,所以在他的内阁组成中存在着几个显著的特点:
内阁成员的年轻化。肯尼迪内阁中的重要组成成员的平均年龄不足50岁。
注重选拔人才。内阁中的每一名要员都曾接受过高等教育,工作能力较强。
没有浓厚的党派色彩。在肯尼迪的内阁中,出任财政部长和国防部长这两个重要职务的道格拉斯·狄龙和罗伯特·麦克纳马拉都是共和党成员。
大胆任命亲属担任重要内阁职务。肯尼迪在对他的裙带关系的一片反对声中,仍任命自己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为司法部长。
最高法院任命
肯尼迪提名以下法官至美国最高法院:
拜伦·拉蒙德·怀特-1962年
阿瑟·约瑟夫·戈德堡-1962年
国内政策
肯尼迪在国内政策方面提出了众多计划,如:改善城市住房条件、发展教育事业、改革税收制度、修改农业计划、保护和发展天然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反对种族歧视、给黑人以公平权利等。但这些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大都遭到了来自各方的重重阻碍,尤其是国会。1963年7月,美国媒体在评论肯尼迪的内政计划实施情况时指出:政府开支已经达到940亿美元,1963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70亿美圆,黄金储备量下降到了自1939年来的最低点。大规模减税的议案和给予黑人公平权利的议案被拖延再三,直到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的1964年才获得通过。修改农业计划、援助公立学校法案和其他一些议案,也纷纷搁浅或被迫放弃。
经济政策
肯尼迪在其任期内废止了一些苛刻的财政方针,放松了货币政策以保持低利率,从而鼓励经济增长。这个举措之后被当做20世纪70年代经济问题的组成部分而受到批评,因为政府庞大的开销助长了通货膨胀。在1962年,肯尼迪提出了总额为1000亿美圆的年度财政预算,在1961年,肯尼迪任期内的第一个年度预算导致产生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非战争、非经济衰退引起的财政赤字。1962年3月19日,肯尼迪宣布美国—日本经济合作援助冲绳。
联邦与军事死刑
作为总统,肯尼迪审查了之前针对死刑政策的联邦决议案和军事决议案。艾奥瓦州州长哈罗德·休斯是一名死刑反对者,他以个人名义联系肯尼迪,请求他宽待维克多·费戈尔——一名曾经在艾奥瓦州法院被判处死刑的罪犯,但肯尼迪最终拒绝了这个请求,最后费戈尔于1963年3月15日被处以死刑。1962年2月12日,肯尼迪对一名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海军士兵吉米·汉德森予以减刑,把死刑减为无期徒刑。这是美国宪法的深奥难解的事件。
推动民权
在美国,国家默许的种族歧视造成的动荡是肯尼迪时代最大的国内问题之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已经于1954年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规定,在公立学校实行种族隔离制度是违背宪法的。然而,在很多学校,特别是在美国南部的学校,并没有服从最高法院的相关规定。种族隔离在公车上、餐厅里、电影院里、厕所里和其他一些公共场所都在继续着。肯尼迪支持种族融合与公民权益,在1960年的一次活动中他致电给科丽塔·斯科特·金——被判刑入狱的牧师马丁·路德·金的夫人,肯尼迪认为马丁·路德·金可以为他带来一些额外的来自于黑人的支持。肯尼迪和他的弟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的介入为提前释放马丁·路德·金奠定好了基础。
1962年,詹姆斯·莫瑞德斯尝试去密西西比州大学上课,但白人大学生对其百般阻挠。肯尼迪之后派了400名法警以及3000名士兵以确保莫瑞德斯可以顺利的去上他的第一节课。肯尼迪还派遣了一些法警去保护主张自由的人士。
作为美国总统,肯尼迪最初认为民权的草根运动只会激怒那些坚定支持民主党的南方白人,从而使得民权法案更难在国会通过,因为国会主要被长期支持种族隔离的南方民主党人士占据,所以肯尼迪自己也对他们和这件事敬而远之。最后的结果就是,许多民权领袖认为肯尼迪不支持他们以及他们所作的努力。
站在亚拉巴马大学福克斯特礼堂门口,以阻止非洲裔学生琼斯和霍德上课的亚拉巴马州州长乔治·华莱士(左穿西服者)与副总检察长尼古拉斯·卡岑巴赫(右)对峙。
1963年6月11日,亚拉巴马州州长乔治·华莱士堵住了亚拉巴马大学教室的门以阻止两个非洲裔学生薇薇安·马龙·琼斯和詹姆斯·霍德去上课,是为挡校门事件,肯尼迪对此进行了干预。华莱士在法警、副总检察长尼古拉斯·卡岑巴赫和亚拉巴马州国民警卫队到来之后站到了一旁。在那一晚肯尼迪通过国家电视及广播作了著名的讲话。肯尼迪的倡导最后变成了1964年公民权益法案。
1961年,肯尼迪签署了行政命令,建立妇女地位总统委员会。委员会统计显示妇女仍然在经受着歧视。该委员会有关指出法律和文化障碍的最终报告于1963年10月,肯尼迪被暗杀前的一个月发表。
公民自由
面对质疑马丁·路德·金是共产主义者的指控,肯尼迪政府同意让联邦调查局对一些人实行窃听,其中包括马丁·路德·金。提出原始指控的除了J·埃德加·胡佛之外别无他人,他十分憎恨金,因为他认为金是个“经常制造麻烦的暴发户”。尽管罗伯特·肯尼迪作为司法部长,只书面允许有限度的窃听,但是在胡佛势力控制下的联邦调查局,将权力扩大到可以监控任何和金的生活有关的事,他们认为有必要这样做。林登·约翰逊1967年在国情咨文上的演说中,引用了“窥视”和“窃听”来形容肯尼迪政府,而其实约翰逊自己还继续默许对金和其他人的窃听。
肯尼迪还使用了联邦机构的权力去阻止美国钢铁的价格升势。《华尔街日报》撰文写到:政府利用“赤裸裸的权力、威胁和国家安全警察”控制了钢铁的价格。耶鲁大学法学教授查尔斯·瑞克在《新共和》刊物上写到:“行政当局利用大陪审团非常快的控制了美国钢铁,这个行为已经侵犯了公民自由。”
移民问题
约翰·肯尼迪最初提出了一个全面的美国移民政策,后来成为了《1965年美国移民和国籍法案》,由肯尼迪的参议员兄弟爱德华·肯尼迪发起。这个政策戏剧性地指出,移民的来源地从北欧和西欧国家转移到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并且把挑选移民的条件转移到“促进家庭团聚”。肯尼迪希望可以突破原先以移民原居住国家为重点的挑选条件,他也把这项政策看做对民权政策的延伸。
对外政策
肯尼迪总统的对外政策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不对有可能会伤害美国的那些国家的武装力量进行支持和帮助,不提供武器给共产主义国家,不提供核武器给中东国家。”
古巴问题和猪湾事件
主条目:猪湾事件
在肯尼迪当选总统之前,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内阁建立了一个关于推翻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政权的计划。这个计划是由中央情报局和一小部分政府官员负责起草的,目的在于为古巴的反卡斯特罗反革命抵抗者提供武器,然后让这些受过美国训练的抵抗者入侵古巴,并煽动古巴民众,从而削弱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古巴的力量。
1961年4月17日,肯尼迪命令这些先前被训练的抵抗者开始入侵古巴。在这次被称为“猪湾事件”的入侵古巴行动中,在中央情报局的支援下,1500名来自美国训练营的古巴反动军“2506突击旅”,带着推翻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梦想,回到了那片土地。然而,肯尼迪在下命令的时候,要求“2506突击旅”在没有美军的空军支援情况下对古巴进行袭击。1961年4月19日,古巴政府就已经逮捕或者击毙了这群反动者,肯尼迪也被迫要去为释放被俘的1189名生还者而进行谈判。
这次计划的失败被归咎于军方高层之间缺乏沟通,其中所导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让反动军在登陆时完全没有得到海上的任何支援,使得他们在登陆之时就已经溃不成军。20个月之后,古巴以价值五千三百万美元的食品和药品为交换条件,释放了被捕的反动者。更严重的是,这次行动让菲德尔·卡斯特罗开始提防美国,并且坚信类似的攻击会再一次发生。
古巴导弹危机
Address on the Buildup of Arms in Cuba
肯尼迪在1962年10月12日关于古巴军事威胁的演说
播放此文件有问题?请参见媒体帮助。
主条目:古巴导弹危机
1961年会晤尼基塔·赫鲁晓夫
古巴导弹危机始于1962年10月14日,美军U-2间谍侦查机拍到了正在古巴建设中的苏联制中程导弹发射井的照片。这张照片在1962年10月16日被提交给肯尼迪。照片预示美国很快就会被陷于严峻的核弹威胁中,肯尼迪也因此陷于进退两难:如果美国攻击这个导弹发射井,可能会直接导致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核战争;但是如果美国不采取任何行动,则要一直忍受近距离的核弹威胁,并进一步导致冷战恶化。由于距离太过接近,如果对方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发射核弹,美国很可能会在未还击之前就被击垮。另一个方面的考虑则是,美国会在它所在的西半球内成为弱者。
许多军事专家和内阁成员希望对核弹发射井进行空袭,但肯尼迪则派遣海军监视所有抵达古巴的船只并做好封港准备。他开始与苏联谈判并要求苏方撤回一切在古巴的防御武器及器械。如果不这么做的话,苏联和古巴人民则要面临封港。
一周后,他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一个长期的协议。赫鲁晓夫同意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出导弹,只要美国保证永远不会攻击古巴并且悄悄的移除美国在土耳其境内的导弹发射井。在这次把整个世界向核战争拉近的危机是前所未有的,但所幸被两个领袖的人性所阻挡下来。然而根据与肯尼迪总统有外遇的白宫女实习生Mimi Alford近年所写的回忆录,她说肯尼迪在古巴导弹危机时对她说“我宁愿我子孙赤化(共产化)而非死亡”(She claims he confided that "I'd rather my children were red than dead")[9]。
拉丁美洲和共产主义
伴随着“那些让和平革命变成不可能的人,终究会让暴力革命变成必然”的争论,肯尼迪决定采取“争取进步联盟”的方式来处理拉丁美洲的共产主义,其中包括对困难国家所在的地区进行外交援助以及在该地区建立更强大的人权体制。而后他与波多黎各官员刘易斯·莫诺兹·马瑞林(Luis Muñoz Marín)进行了紧密的合作以致力于发展“进步结盟”,对波多黎各联邦自治区内发展的支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项目。
和平部队
作为肯尼迪早期的几个行动之一,他请求国会建立一支和平队(Peace Corps)。在这个计划中,美国志愿者将在教育,农业,医疗和建设几个方面对落后国家进行帮助。
肯尼迪与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1961年9月25日在纽约)
越南
肯尼迪在越南方面所涉及的内容一直都被归为机密档案,直到五角大楼文件在1971年被公开后才被解密。在东南亚,肯尼迪早在1961年就受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影响开始在越南利用有限的武力对付当地由胡志明为首的共产党力量。在宣布要与蔓延的共产主义做斗争之后,肯尼迪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对尚不稳定的南越政府给予扶持,其中包括运送16000名军事顾问以及美军特种部队至该区域。肯尼迪还默许使用凝固汽油弹、枯叶剂、喷气式飞机对所有区域进行攻击。美国持续对这一地区进行各种干涉,直到之后直接参与到越南战争当中。
1963年7月,肯尼迪在越南面临了一个“吴廷琰危机”。南越是个佛教徒为主的国家,但南越领导人吴廷琰笃信天主教,对佛教歧视且迫害,屠杀了信奉佛教的示威者,引爆了佛教徒危机,怨声载道。杨文明等将军们发动了1963年政变杀死了吴廷琰,由杨文明取而代之。而美国政府同意政变的行动。肯尼迪同意了对吴廷琰政权的推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担心吴廷琰可能会和中立政府(包括共产主义者在内)谈判,类似的事曾经在1962年在老挝发生过。国务卿迪安·腊斯克曾经说过,“对中立的妥协……就等于投降。”
肯尼迪把美军在越南的数量从800人增加至16300人。很多历史学家在此处有一个争论点,那就是肯尼迪是否想通过这次在越南的军事行动来谋求在1964年选举中的连任。肯尼迪的以及后来林登·约翰逊总统的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陈述过,肯尼迪曾经非常想在1964年的选举后从越南抽身出来。在电影《战争迷雾》中,不仅是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提到过这个,一盘由林登·约翰逊录制的磁带也证实了肯尼迪确实计划过从越南撤军——一个约翰逊并不赞成的计划。还有另一个证据就是在肯尼迪的国家安全措施备忘录(Kennedy's National Security Action Memorandum,NSAM)第263号文件(1963年10月11日)中下达了在1963年年底前撤军1000人的命令。不过,由于需要推翻吴廷琰的政权,可能实际发生的事情正好相反,但是,自从肯尼迪在美国大学做了关于世界和平的演说后(1963年6月10日),他在冷战中总体上确实走了弱鹰派的路线。
在肯尼迪遇刺之后,新任总统林登·约翰逊在1963年11月26日立即用他自己的NSAM第273号文件推翻了肯尼迪之前关于在1963年年底前撤军1000人的决定。
西柏林演讲
1961年3月,肯尼迪会晤西柏林市长维利·勃兰特。
《我是柏林人》(Ich bin ein Berliner)演说
约翰·肯尼迪1963年6月26日9时22分在柏林墙前的演说。
播放此文件有问题?请参见媒体帮助。
参见:我是柏林人
二战之后,在苏联和盟军同时施加的压力之下,德国被分裂成立两部分——东德和西德,而前者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在1963年6月26日,肯尼迪访问了西柏林并做了一次公开批评共产主义的演讲。肯尼迪把柏林墙的建成当成了一个共产主义失败的例子:“自由十分不易,民主也并不完美,但是我们从没有把我们的人民用墙围起来。”这次演讲因为用到了一句非常有名的短语“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柏林人”)而家喻户晓。在肯尼迪说出这句话时有将近六分之五的西柏林市民站在街上聆听。他在日后还补充到:“我们再也不会有像那天的一天了。”
禁止核试验条约
由于长时间受到放射性污染和核武器扩散的威胁,肯尼迪推动了一项“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条约中禁止在地面、大气层以及水下进行核试验,但是并不禁止在地下进行试验。美国、英国和苏联是最初的签约国。肯尼迪于1963年将这份条约写入法案。
伊拉克
1963年,肯尼迪管理处支持了一场由阿比德·阿尔·卡里姆·卡希姆将军领导的针对伊拉克政府的政变,他曾经在5年前推翻了伊拉克的君主制度。中央情报局帮助新的阿卜杜勒·萨拉姆·阿里夫复兴党政府铲除左派及共产主义人士。在萨达姆·侯赛因统治时期复兴党的屠杀中,伊拉克政府使用了由中情局提供的左派及共产主义人士清单,系统性的暗杀了无数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上百名的医生,教师,技术人员,律师和其他专业人员。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公司,包括美孚,贝克特尔,英国石油在这之后开始在伊拉克得到发展壮大。
支持太空计划
肯尼迪于1961年5月25日发表演说
肯尼迪急切的希望美国在太空竞赛中保持领先。谢尔盖·赫鲁晓夫回忆说肯尼迪分别在1961年6月和1963年秋两度与他父亲尼基塔·赫鲁晓夫商讨在太空计划方面的合资事宜。在早先,苏联在太空探索方面遥遥领先于美国。肯尼迪于1961年5月25日在议会发表了演说:
“首先,我深信我们的国家将在这个十年结束前完成一个目标,即让宇航员登陆月球并安全返回。没有任何单一的航天计划会比这个更能使人类振奋,也没有任何计划比此对远程宇宙探索更重要。也没有任何计划像登月一样昂贵且充满挑战。”
迟些时候肯尼迪于1962年9月12日在莱斯大学发表了演说:
“没有一个期望成为其他国家领跑者的国家会在太空竞赛上甘于落后。”
“我们现在选择登月或做任何别的事情不是因为他们容易,而是因为他们充满挑战。”
在与尼基塔·赫鲁晓夫的第二次会谈中,他劝说苏联人进行成本分摊是有益的,美国人在太空项目上稳步前进。美国发射了一颗同步地球卫星并在议会通过了超过250亿的预算给阿波罗计划。
赫鲁晓夫在1963年晚期同意了合作,但肯尼迪在协定付诸实施前遇刺。1969年7月20日,肯尼迪遇刺差不多六年后,阿波罗11号成功登陆月球。
遇刺身亡
主条目:肯尼迪遇刺案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副总统约翰逊陪同下到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访问。12时30分,肯尼迪乘坐一辆敞蓬汽车游街拜会市民,行至一个拐弯处时(美茵街,Main Street),埋伏的枪手向他开了枪,第一枪打中肯尼迪的喉部,杰奎琳在肯尼迪受到最后致命的一枪头部爆裂时,直觉反射动作地攀爬到长礼车的后缘,捧回激射而出的脑部组织。她一直捧到医院,交给医生。而肯尼迪在送往帕克兰纪念医院前受到枪杀时当下就已当场死亡。数小时后,李·奥斯瓦尔德被警方抓获,初步认定为刺杀总统的嫌疑犯;但此人仅两天后亦被枪杀,使案情趋于复杂化。林登·约翰逊宣誓就任总统后下令组成以最高法院院长沃伦为首的调查组。一年后,调查组提交报告(即著名的《沃伦报告》)认为整个事件全是李·奥斯瓦尔德一人作案。美国民众普遍表示不相信这个结论。此后数年,民间有很多人士尝试调查此案,并出版了相当数量的畅销书。在层出不穷且充满想象力的结论中,古巴政府、中央情报局甚至副总统约翰逊都曾被列为主要怀疑对象,以致美国政府在1979年重新组织了HSCA调查并否定一些阴谋论说法。现在沃伦报告和HSCA报告已经全文[10]在网络上公开。
个人生活
主条目:肯尼迪家族
肯尼迪与他的妻儿在马萨诸塞州海恩尼斯港的合照
肯尼迪兄弟:1963与美国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和参议员泰德·肯尼迪在白宫的合照
肯尼迪家族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政治家族之一,产生了一名总统,三名参议员,以及其他多个代表和政治人物。1951年,肯尼迪成为国会议员时,开始了为期7周的亚洲之旅,与当时25岁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同行。由于他们的年龄差距,兄弟俩以前很少见面,这次亚洲之旅是他们一起度过的第一次漫长时光,使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罗伯特最终在哥哥的政治生涯中扮演重要角色,担任哥哥的司法部长和总统顾问。罗伯特于1968年竞选总统时遭到暗杀,而肯尼迪的另一个兄弟泰德在1980年竞选总统。
婚姻与家庭
当肯尼迪还是国会议员时,便遇到了他的未来妻子杰奎琳·肯尼迪。记者查尔斯·巴特利特(Charles L. Bartlett)在晚宴上介绍了两人。肯尼迪便在1953年9月12日当选参议员一年后便与杰奎琳结婚了。他们的第一位女儿在1956年流产(其女儿阿拉贝拉)后,他们的第二位女儿卡罗琳于1957年出生,现在是肯尼迪的直系亲属中唯一仍然在世的成员。他们的第一位儿子小约翰·肯尼迪,出生于1960年11月25日,即父亲当选17天后。小约翰毕业于布朗大学,他于1999年驾驶着一架小型飞机的途中坠毁,享年38岁。1963年,在肯尼迪被暗杀数月之前,杰奎琳产下了第二个儿子帕特里克·布维尔·肯尼迪。但是,由于出生后的并发症,于2天后死亡。
健康
肯尼迪在完成脊椎外科手术后躺在床上,他的妻子在旁陪同(1954年)
肯尼迪的一生都在与各种疾病做着斗争。在三岁生日前三天,他患上了恶性猩红热。1930年秋天开始,他患上了一种无法确诊的疾病,后来确诊为爱迪生氏病。这种疾病使得他的内分泌发生紊乱,免疫力降低。由于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影响到政治前途,所以一直以来,肯尼迪都在严格保密著自己的医疗史,甚至在他遇刺之后也不为人知。他一直以类固醇类药物来抵御爱迪生氏症带来的身体虚弱的影响,并依赖大量的镇静剂、止痛药、睾丸素、抗生素和安眠药等来对付其他并发症。
直到1961年末,肯尼迪就他在药物和运动方面的适当平衡产生分歧。而肯尼迪更喜欢前者,因为他的时间紧迫,希望立即得到治疗。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内科医生、白宫的主治医生乔治·伯克利确实在白宫地下室添置了一些健身器材,而肯尼迪每周会在那里做三次背部的伸展运动。这些和其他医疗问题的细节在肯尼迪的一生中没有公开披露。乔治·伯克利意识到,过度使用类固醇和苯丙胺,在医学上是不合适的,并采取了有效措施将这些药物从肯尼迪的治疗中除名。纳西尔·加埃米医生从肯尼迪总统档案中的病历,他认为肯尼迪的领导能力(例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和1963年期间的一些事件)在停止接受雅各布森的治疗后得到很大改善。
婚外情和友谊
司法部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玛丽莲·梦露和肯尼迪,在1962年5月19日生日前夕晚会。
肯尼迪在1940年代与丹麦记者因加·阿尔瓦和女演员吉恩·蒂尔尼交往时是单身。据报导,肯尼迪在担任总统之前和之后与许多妇女有关系,包括玛丽莲·梦露、古尼拉·冯·波斯特、朱迪思·坎贝尔、玛丽·平肖特·迈耶、马琳·迪特里希和他的妻子的新闻秘书帕梅拉。
而Lem Billings是肯尼迪的摰友。他在肯尼迪的几处住所中都有自己的房间。尽管他们之间从来没有任何同性恋活动的证据,但肯尼迪经常在结婚后与他的摰友共享一间卧室。
形象、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
肯尼迪与他的妻子杰奎琳比其他的总统和第一夫人都更加年轻,而且他们广受欢迎。他们的影响方式与歌星、影星更加类似,照片经常登上时尚杂志的封面。第一夫人杰奎琳购置了许多家具和艺术品,并把白宫所有房间翻修一新。
在白宫草坪之外肯尼迪添置了幼儿园、游泳池和树屋。杰奎琳很少允许为孩子们照照片,但当她不在时总统会允许白宫摄影师塞西尔·斯托顿去拍摄孩子们的照片。最受欢迎的照片包括一张小约翰在总统办公桌底下嬉戏的照片。
绯闻
传闻肯尼迪与玛莉莲·梦露发生关系,及传闻因玛莉莲曾观看机密的太空外星生物档案而被肯尼迪的官员发现及谋杀,而非外界所说服食安眠药自杀。
美国波士顿大学史学教授Robert Dallek 2003年写的肯尼迪传记曾提到肯尼迪最喜欢的情妇是Mary Meyer,但Mary Meyer却在肯尼迪被暗杀后,于1964年也惨遭不明人士开枪击中多处要害谋杀,此案件一直未侦破。
一位名为Mimi Alford的前白宫实习生在2011年透露,肯尼迪曾与其有长达18个月的私情。肯尼迪曾因担心其怀孕而亲自安排其接受堕胎医生的怀孕检查,尽管当时堕胎在美国属于非法。[11]
此外,肯尼迪的妻子贾姬也被传出和小叔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暗通款曲,贾姬的密友更出书爆料第一夫人曾和俄罗斯芭蕾舞王鲁道夫·纽瑞耶夫有过一段情。[12]
肯尼迪曾经是美国唯一一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直到2021年被拜登就任第46任总统,美国出现第二位信奉天主教的总统,这个纪录才被打破。
遗产及纪念物
肯尼迪墓及肯尼迪纪念馆
肯尼迪总统和杰奎琳·肯尼迪的墓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
位于波士顿近郊多尔切斯特哥伦比亚角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
命名纪念物
在肯尼迪遇刺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方:
纽约艾德威尔德国际机场在1963年12月24日被正式更名为约翰·F·肯尼迪国际机场,简称为“JFK”(该机场的三字母代码)。
美国国防部将一艘于1964年10月22日下水服役的航空母舰命名为肯尼迪号航空母舰。
1964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普利斯坦特山开设的一所成人教育高等学校被定名为约翰·F·肯尼迪大学。
为纪念肯尼迪,位于华盛顿特区,还在兴建中,并于1971年正式向公众开放的的美国全国文化中心被更名为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
位于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卡纳维拉尔角在1963年底被更名为肯尼迪角(Cape Kennedy),但是在1973年,那里又被恢复了原有的名称。
1963年11月,位于卡纳维拉尔角的发射操作中心(Launch Operations Center)被更名为约翰·F·肯尼迪太空中心。
美国财政部发行了五千万枚铸造有肯尼迪头像的50美分硬币,但因为民众要把它作为纪念品珍藏起来而致使其无法在市面上保持经常流通。
加拿大将一座罗伯特·肯尼迪曾经攀登过的山峰命名为肯尼迪山。
英国在伦尼米德地方签订大宪章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片草地中划出三英亩来作为肯尼迪圣坛。
美国世界复康基金将其捐款兴建,于1967年启用,位于香港南区沙湾的一所肢体伤残学校学校命名为甘乃迪中心。
全美各地的各种委员会都一致通过改变地名的方法来表示对肯尼迪总统的敬意,致使有不计其数的“肯尼迪公路”、“肯尼迪机场”、“肯尼迪中学”、“肯尼迪大街”等地名出现。
美国在建的第三代核动力航空母舰CVN-79取名为约翰·肯尼迪号核动力航空母舰
金句的影响力
金句“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13]。”先后出现在香港中学文凭试2005年中国语文及文化科试卷三、2013年中国语文科试卷四、2019年中国语文科试卷三,是目前中国语文科历届试题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名人金句。
媒体影音
肯尼迪总统就职记录影片
就职典礼与演说的新闻记录影片(18.7 MB,ogg/Theora档案格式)
无法正常观看视频?请参见媒体帮助
《刺杀肯尼迪》(JFK),导演奥利佛·史东的电影 “谁杀了肯尼迪”
《惊爆十三天》,描述古巴导弹危机经过及美苏热线的由来。
参见
肯尼迪家族
林肯与肯尼迪的巧合
肯尼迪悲剧
肯尼迪遇刺案阴谋论
肯尼迪特种作战训练中心
脚注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Oswald's Ghost. American Experience. PBS. [2014-01-05].
↑ Burkley, George Gregory. Certificate of Death.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front side, back side. 1963-11-23. NAVMED Form N –通过The President John F. Kennedy Assassination Records Collection.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 John F. Kennedy Miscellaneous Information. 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 [2012-02-22].
↑ 第一位是亚伯拉罕·林肯,第二位是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第三位是威廉·麦金莱。
↑ 钱景童. 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布肯尼迪遇刺案记录. 央视新闻. 2025-03-19 [2025-03-19].
↑ 论文内容长达148页,题为:《慕尼黑的绥靖政策——英国民主从裁军政策缓慢转化为重整军备政策的必然后果》
↑ 柯尔克之前于美国驻英大使馆替肯尼迪的父亲(老约瑟夫)担任海军武官,退役后曾任美国驻华大使
↑ O'Brien 2005, pp. 274–79, 394–99.
↑ 5 February 2012,BBC News http://www.bbc.co.uk/news/world-us-canada-16900106 )
↑ ARRB Final Report
↑ 存档副本. [2013-08-01].
↑ 甘迺迪開放式关系?妻賈桂琳人前甜蜜 人後搞婚外情|三立新聞網. [2014-01-20].
↑ John F. Kennedy. Inaugural Address of John F. Kennedy. Yale Law School Lillican Goldman Law Library. [2020-11-08].
参考文献
[美]罗伯特·达莱克著,曹建海译 《肯尼迪传》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ISBN 978-7-5086-0365-0
华夏书主编 《世界名人丛书·肯尼迪》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ISBN 978-7-80639-681-0
[美]奈杰尔·汉密尔顿著,王振西译 《肯尼迪传》 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年。ISBN 978-7-80040-414-6
梅人主编 《美国历任总统》 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年。ISBN 978-7-80009-360-9
[英]戴维·高德主编,桑思民等译 《吉尼斯20世纪全书》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ISBN 978-7-5382-5409-9
梅益总编辑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ISBN 978-7-5000-0132-4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I》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ISBN 978-7-5000-0263-5
《辞海》1999版缩印本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ISBN 978-7-5326-0630-6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SBN 978-0-85229-473-4
延伸阅读
第一手资料
Goldzwig, Steven R. and George N. Dionisopoulos, eds. In a Perilous Hour: The Public Address of John F. Kennedy, text and analysis of key speeches (1995)
第二手资料
Brauer, Carl. John F. Kennedy and the Second Reconstruction (1977)
Burner, David. John F. Kennedy and a New Generation (1988)
Dallek, Robert. An Unfinished Life : John F. Kennedy, 1917 - 1963. Brown, Little. 2003. ISBN 978-0-316-17238-7.
Freedman, Lawrence. Kennedy's Wars: Berlin, Cuba, Laos, and Vietnam (2000)
Fursenko, Aleksandr and Timothy Naftali. One Hell of a Gamble: Khrushchev, Castro, and Kennedy, 1958-1964 (1997)
Giglio, James. The Presidency of John F. Kennedy (1991), standard scholarly overview of policies
Harper, Paul, and Joann P. Krieg eds. John F. Kennedy: The Promise Revisited (1988) scholarly articles on presidency.
Harris, Seymour E. The Economics of the Political Partie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Presidents Eisenhower and Kennedy (1962)
Hersh, Seymour (1997) The Dark Side of Camelot Highly negative assessment
Heath, Jim F. Decade of Disillusionment: The Kennedy-Johnson Years (1976) general survey of decade
Kunz; Diane B. The Diplomacy of the Crucial Decade: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during the 1960s (1994)
O'Brien, Michael. John F. Kennedy: A Biography (2005), the most detailed biography
Parmet, Herbert. JFK: The Presidency of John F. Kennedy (1983)
Piper, Michael Collins. " Final Judgment" 2004 (sixth edition). American Free Press.
Reeves, Richard. President Kennedy: Profile of Power (1993) balanced assessment of policies
Reeves, Thomas. A Question of Character: A Life of John F. Kennedy (1991) hostile assessment of his character flaws
Schlesinger, Arthur, Jr. A Thousand Days: John F. Kennedy in the White House (1965) by a close advisor.
Sorenson, Theodore. Kennedy (1966) by a close advisor.
外部链接
约翰·F·肯尼迪图书馆
白宫官方网站的约翰·F·肯尼迪简历
美国国家档案库——肯尼迪就职演说全文在线阅读。
JFK at the Avalon Project[永久失效链接]
JFK's Secret White House Recordings @ University of Virginia's Miller Center of Public Affairs
Armigerous American Presidents Series
The JFK Years And Popular Culture
Audio clips of Kennedy's speeches and other commentary[永久失效链接]
Assassination of President Kennedy Encyclopaedia
McAdams website about JFK
article: Facts and Fiction in the Kennedy Assassination
John F. Kennedy in United States Census Records
Medical and Health history of John F. Kennedy
John F. Kennedy的作品 - 古滕贝格计划
St. John the Liberal?
Biographical Directory of the U.S. Congress
Gretchen Rubin radio interview。2005年11月4日 on Up To Date.
美国总统
马萨诸塞州众议院
前任者:詹姆斯·迈克尔·柯利(James Michael Curley)
美国马萨诸塞州(第11选区)众议员1947年1月3日 – 1953年1月3日
继任者:小托马斯·P·欧内尔(Thomas P. O'Neill, Jr.)
马萨诸塞州参议院
前任者:小亨利·卡伯特·洛奇(Henry Cabot Lodge, Jr.)
美国马萨诸塞州(第1类)参议员1953年1月3日 –1960年11月22日
继任者:本杰明·A·史密斯(Benjamin A. Smith)
美国政治职务
前任者: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1961年1月20日 –1963年11月22日
继任者:林登·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
政党职务
前任:戴维·I·沃什(David I. Walsh)
经民主党提名来自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参议员(第一梯次)1952年,1958年
继任:泰德·肯尼迪(Ted Kennedy)
前任者:阿德莱·史蒂文森特(Adlai Stevenson)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1960年
继任者:林登·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
荣衔
前任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期间的无名烈士
下葬前遗体停在国会山圆形大厅供民众瞻仰的人物1963年11月24日 – 1963年11月25日
继任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
查论编 美国总统(列表)
乔治·华盛顿 (1789–1797)
约翰·亚当斯 (1797–1801)
托马斯·杰斐逊 (1801–1809)
詹姆斯·麦迪逊 (1809–1817)
詹姆斯·门罗 (1817–1825)
约翰·昆西·亚当斯 (1825–1829)
安德鲁·杰克逊 (1829–1837)
马丁·范布伦 (1837–1841)
威廉·亨利·哈里森 (1841)
约翰·泰勒 (1841–1845)
詹姆斯·K·波尔克 (1845–1849)
扎卡里·泰勒 (1849–1850)
米勒德·菲尔莫尔 (1850–1853)
富兰克林·皮尔斯 (1853–1857)
詹姆斯·布坎南 (1857–1861)
亚伯拉罕·林肯 (1861–1865)
安德鲁·约翰逊 (1865–1869)
尤利西斯·S·格兰特 (1869–1877)
拉瑟福德·B·海斯 (1877–1881)
詹姆斯·A·加菲尔德 (1881)
切斯特·艾伦·阿瑟 (1881–1885)
格罗弗·克利夫兰 (1885–1889)
本杰明·哈里森 (1889–1893)
格罗弗·克利夫兰 (1893–1897)
威廉·麦金莱 (1897–1901)
西奥多·罗斯福 (1901–1909)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1909–1913)
伍德罗·威尔逊 (1913–1921)
沃伦·G·哈定 (1921–1923)
卡尔文·柯立芝 (1923–1929)
赫伯特·胡佛 (1929–1933)
富兰克林·D·罗斯福 (1933–1945)
哈里·S·杜鲁门 (1945–1953)
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 (1953–1961)
约翰·F·肯尼迪 (1961–1963)
林登·B·约翰逊 (1963–1969)
理查德·尼克松 (1969–1974)
杰拉尔德·福特 (1974–1977)
吉米·卡特 (1977–1981)
罗纳德·里根 (1981–1989)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1989–1993)
比尔·克林顿 (1993–2001)
乔治·W·布什 (2001–2009)
贝拉克·奥巴马 (2009–2017)
唐纳德·特朗普 (2017–2021)
乔·拜登 (2021–2025)
唐纳德·特朗普 (2025–)
内阁
每日简报
选举
就职典礼
继任顺序
办事机构
官邸
戴维营
总统山
查论编肯尼迪家族
第1代
帕特里克·J·肯尼迪
第2代
老约瑟夫·P·肯尼迪
罗丝·肯尼迪
第3代
小约瑟夫·P·肯尼迪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罗斯玛丽·肯尼迪
凯瑟琳·阿格尼丝·肯尼迪
尤妮斯·玛丽·肯尼迪
帕特里夏·肯尼迪
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
珍妮·肯尼迪·史密斯
泰德·肯尼迪
杰奎琳·肯尼迪
第4代
卡罗琳·肯尼迪
小约翰·肯尼迪
帕特里克·布维尔·肯尼迪
凯莉·肯尼迪
帕特里克·J·肯尼迪
第5代
乔·肯尼迪三世
查论编美国民主党
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
哈利特
麦莲
斯莫利
贝尔蒙特
谢尔
休伊特
巴纳姆
布赖斯
哈罗迪
琼斯
塔格特
麦克
麦库姆斯
麦考密克
卡明斯
怀特
赫尔
谢弗
拉斯科布
法利
弗林
沃克
汉尼根
麦格拉思
博伊尔
麦金尼
米切尔
巴特勒
杰克逊
贝利
奥布赖恩
哈里斯
奥布赖恩
韦斯特伍德
施特劳斯
柯蒂斯
怀特
曼纳特
柯克
布朗
威廉
德里
杜德/福勒
罗默/格罗斯曼
伦德尔/安德鲁
麦考利夫
迪安
凯恩
舒尔茨
佩雷斯
哈里森
总统/副总统候选人
杰克逊/卡尔霍恩
杰克逊/范布伦
范布伦/R·约翰逊
范布伦
波尔克/达拉斯
卡斯/巴特勒
皮尔斯/金
布坎南/布雷肯里奇
道格拉斯/H·约翰逊(布雷肯里奇/莱恩、南方)
麦克莱伦/彭德尔顿
西摩/布莱尔
格里利/布朗
蒂尔顿/亨德里克斯
汉考克/英格利希
克利夫兰/亨德里克斯
克利夫兰/瑟曼
克利夫兰/史蒂文森特一世
布莱恩/休厄尔
布莱恩/史蒂文森特一世
帕克/戴维斯
布莱恩/柯恩
威尔逊/马歇尔(连续两次)
考克斯/罗斯福
J·戴维斯/C·布莱恩
史密斯/罗宾逊
罗斯福/加纳(连续两次)
罗斯福/华莱士
罗斯福/杜鲁门
杜鲁门/巴克利
史蒂文森特/斯帕克曼
史蒂文森特/基福弗
肯尼迪/约翰逊
约翰逊/汉弗莱
汉弗莱/马斯基
麦戈文/(伊格尔顿、施莱佛)
卡特/蒙代尔(连续两次)
蒙代尔/费拉罗
杜卡克里斯/本特森
比尔·克林顿/戈尔(连续两次)
戈尔/利伯曼
克里/爱德华兹
奥巴马/拜登(连续两次)
希拉里·克林顿/凯恩
拜登/卡玛拉·哈里斯
卡玛拉·哈里斯/蒂姆·沃尔兹
各州和领地的民主党各州
亚拉巴马州
阿拉斯加州
亚利桑那州
阿肯色州
加利福尼亚州
科罗拉多州
康涅狄格州
特拉华州
佛罗里达州
乔治亚州
夏威夷州
爱达荷州
伊利诺伊州
印第安纳州
艾奥瓦州
堪萨斯州
肯塔基州
路易斯安那州
缅因州
马里兰州
马萨诸塞州
密歇根州
明尼苏达州
密西西比州
密苏里州
蒙大拿州
内布拉斯加州
内华达州
新罕布什尔州
新泽西州
新墨西哥州
纽约州
北卡罗莱纳州
北达科他州
俄亥俄州
俄克拉何马州
俄勒冈州
宾夕法尼亚州
罗德岛州
南卡罗莱纳州
南达科他州
田纳西州
得克萨斯州
犹他州
佛蒙特州
弗吉尼亚州
华盛顿州
西弗吉尼亚州
威斯康星州
怀俄明州
领地
哥伦比亚特区
关岛
波多黎各
民主党全国大会
1832年(巴尔的摩)
1835年(巴尔的摩)
1840年(巴尔的摩)
1844年(巴尔的摩)
1848年(巴尔的摩)
1852年(巴尔的摩)
1856年(辛辛那提)
1860年(巴尔的摩)
1864年(芝加哥)
1868年(纽约)
1872年(巴尔的摩)
1876年(圣路易斯)
1880年(辛辛那提)
1884年(芝加哥)
1888年(圣路易斯)
1892年(芝加哥)
1896年(芝加哥)
1900年(堪萨斯城)
1904年(圣路易斯)
1908年(丹佛)
1912年(巴尔的摩)
1916年(圣路易斯)
1920年(旧金山)
1924年(纽约)
1928年(休斯敦)
1932年(芝加哥)
1936年(费城)
1940年(芝加哥)
1944年(芝加哥)
1948年(费城)
1952年(芝加哥)
1956年(芝加哥)
1960年(洛杉矶)
1964年(大西洋城)
1968年(芝加哥)
1972年(迈阿密海滩)
1976年(纽约)
1980年(纽约)
1984年(旧金山)
1988年(亚特兰大)
1992年(纽约)
1996年(芝加哥)
2000年(洛杉矶)
2004年(波士顿)
2008年(丹佛)
2012年(夏洛特)
2016年(费城)
2020年(密尔瓦基)
关联组织募捐团体
民主党国会竞选委员会
民主党州长协会
民主党立法竞选委员会
民主党参议员竞选委员会
民主党全国市长大会
分支组织
美国学院民主党人
海外民主党人
全国民主党女性联合会
全国石墙民主党
美国民主党青年
美国高中青年民主党同盟
派系团体
21世纪民主党
蓝狗联盟
民主美国
民主党领袖委员会
美国进步民主党
相关条目
历史
派系
超级代表
查论编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内阁(1961年-1963年)
副总统林登·B·约翰逊(1961年-1963年)
国务卿迪安·腊斯克(1961年-1963年)
财政部长C·道格拉斯·狄龙(1961年-1963年)
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1961年-1963年)
司法部长罗伯特·F·肯尼迪(1961年-1963年)
邮政部长J·爱德华·戴(1961年-1963年)- 约翰·A·格罗诺斯基(1963年)
内政部长斯图尔特·尤德尔(1961年-1963年)
农业部长奥维尔·弗里曼(1961年-1963年)
商务部长卢瑟·H·霍奇斯(1961年-1963年)
劳工部长阿瑟·戈德堡(1961年-1962年)- W·威拉德·瓦尔茨(1962年-1963年)
卫生教育与福利部长亚伯拉罕·A·鲁比科夫(1961年-1962年)- 安东尼·J·塞利布雷齐(1962年-1963年)
查论编冷战相关人物
冷战导航模板
美洲北美洲 美国
哈里·S·杜鲁门
乔治·马歇尔
乔治·凯南
约瑟夫·麦卡锡
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
约翰·F·肯尼迪
罗伯特·F·肯尼迪
林登·约翰逊
理查德·尼克松
亨利·基辛格
杰拉尔德·福特
吉米·卡特
罗纳德·里根
乔治·H·W·布什
加拿大
威廉·莱昂·麦肯齐·金
路易·圣洛朗
约翰·迪芬贝克
莱斯特·皮尔逊
皮埃尔·特鲁多
乔·克拉克
约翰·特纳
布赖恩·马尔罗尼
古巴
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
菲德尔·卡斯特罗
劳尔·卡斯特罗
切·格瓦拉
尼加拉瓜
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加西亚
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德瓦伊莱
丹尼尔·奥尔特加
南美洲 阿根廷
切·格瓦拉
庇隆
魏地拉
加尔铁里
阿方辛
梅内姆
巴西
瓦加斯
古拉特
翁贝托·布朗库
智利
阿连德
皮诺切特
欧洲 英国
乔治六世
伊丽莎白二世
温斯顿·丘吉尔
克莱门特·艾德礼
安东尼·艾登
哈罗德·麦美伦
道格拉斯-休姆
哈罗德·威尔逊
爱德华·希思
詹姆斯·卡拉汉
玛格丽特·撒切尔
约翰·梅杰
法国
罗贝尔·舒曼
樊让·奥里奥尔
勒内·科蒂
夏尔·戴高乐
米歇尔·德勃雷
乔治·蓬皮杜
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
乔治·蓬皮杜
雅克·沙邦-戴尔马
皮埃尔·梅斯梅尔
瓦勒里·德斯坦
雅克·希拉克
雷蒙·巴尔
弗朗索瓦·密特朗
皮埃尔·莫鲁瓦
洛朗·法比尤斯
雅克·希拉克
米歇尔·罗卡尔
西德
康拉德·阿登纳
路德维希·艾哈德
库尔特·乔治·基辛格
维利·勃兰特
赫尔穆特·施密特
赫尔穆特·科尔
意大利
阿尔奇德·德加斯佩里
帕尔米罗·陶里亚蒂
朱利奥·安德烈奥蒂
阿尔多·莫罗
恩里科·贝林格
弗朗切斯科·科西加
贝蒂诺·克拉克西
挪威
埃纳尔·基哈德森
奥斯卡尔·托尔普
伊翁·吕恩
特里格弗·布拉特利
拉尔斯·科瓦尔
奥德瓦尔·努尔利
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
科勒·伊萨赫森·维洛克
扬·叙瑟
葡萄牙
安东尼奥·德·奥利维拉·萨拉查
马尔塞洛·达斯内维斯·阿尔维斯·卡丹奴
弗朗西斯科·达科斯塔·戈马克西
瓦斯科·贡萨尔维斯
马里奥·苏亚雷斯
玛丽亚·德卢尔德斯·平塔西尔戈
阿尼巴尔·卡瓦科·席尔瓦
西班牙
弗朗西斯科·弗朗哥
胡安·卡洛斯一世
阿道弗·苏亚雷斯
费利佩·冈萨雷斯
土耳其
雷杰普·佩克尔
哈桑·萨卡
塞姆斯丁·居纳尔塔伊
阿德南·曼德列斯
杰马勒·古尔塞勒
伊斯麦特·伊诺努
苏阿特·于尔居普吕
苏莱曼·德米雷尔
尼哈特·埃里姆
费里特·梅伦
比伦特·埃杰维特
图尔古特·厄扎尔
耶尔德勒姆·阿克布卢特
梅苏特·耶尔马兹
梵蒂冈
庇护十二世
若望二十三世
保禄六世
若望·保禄一世
若望·保禄二世
苏联
约·维·斯大林(维·米·莫洛托夫)
格·马·马林科夫(安·安·葛罗米柯)
尼·谢·赫鲁晓夫
列·伊·勃列日涅夫(阿·尼·柯西金)
尤·弗·安德罗波夫
康·乌·契尔年科
米·谢·戈尔巴乔夫(爱·阿·谢瓦尔德纳泽
尼·伊·雷日科夫)
鲍·尼·叶利钦
列·马·克拉夫丘克
斯·斯·舒什克维奇
华沙条约组织 东德
威廉·皮克
瓦尔特·乌布利希
埃里希·昂纳克
埃贡·克伦茨
波兰
博莱斯瓦夫·贝鲁特
爱德华·奥哈布
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
爱德华·盖莱克
斯坦尼斯瓦夫·卡尼亚
沃依切赫·雅鲁泽尔斯基
莱赫·瓦文萨
捷克斯洛伐克
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
安东宁·诺沃提尼
亚历山大·杜布切克
古斯塔夫·胡萨克
卡雷尔·乌尔班内克
瓦茨拉夫·哈维尔
罗马尼亚
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扬·伊利埃斯库
保加利亚
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
维尔科·契尔文科夫
托多尔·日夫科夫
佩特尔·姆拉德诺夫
哲柳·哲列夫
匈牙利
拉科西·马加什
纳吉·伊姆雷
卡达尔·亚诺什
格罗斯·卡罗伊
阿尔巴尼亚
恩维尔·霍查
拉米兹·阿利雅
南斯拉夫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亚历山大·兰科维奇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弗拉尼奥·图季曼
亚太亚洲东亚 中国大陆
毛泽东
胡乔木
周恩来
陈毅
姬鹏飞
乔冠华
刘少奇
朱德
任弼时
董必武
宋庆龄
林彪
陈伯达
康生
“四人帮”
江青
张春桥
姚文元
王洪文
华国锋
黄华
叶剑英
邓小平
陈云
胡耀邦
李先念
赵紫阳
吴学谦
杨尚昆
姚依林
李鹏
钱其琛
乔石
江泽民
宋平
李瑞环
台湾
蒋介石
李宗仁
陈诚
严家淦
蒋经国
谢东闵
孙运璿
俞国华
李登辉
李焕
郝柏村
日本
昭和天皇
平成天皇
吉田茂
鸠山一郎
石桥湛山
岸信介
池田勇人
佐藤荣作
田中角荣
三木武夫
福田赳夫
大平正芳
铃木善幸
中曾根康弘
安倍晋太郎
竹下登
宇野宗佑
海部俊树
宫泽喜一
朝鲜半岛 朝鲜
金日成
崔庸健
金一
金正日
韩国
李承晚
尹潽善
张勉
朴正熙
崔圭夏
全斗焕
卢泰愚
蒙古人民共和国
霍尔洛·乔巴山
尤睦佳·泽登巴尔
姜巴·巴特蒙赫
彭萨勒玛·奥其尔巴特
东南亚 越南 北越
胡志明
孙德胜
范文同
武元甲
黎笋
文进勇
长征
阮文灵
南越
吴廷琰
阮文绍
阮高奇
潘克丑
陈文香
阮庆
杨文明
印尼
苏加诺
苏哈托
泰国
普密蓬·阿杜德
銮披汶·颂堪
沙立·他那叻
他侬·吉滴卡宗
炳·廷素拉暖
菲律宾
曼努埃尔·罗哈斯
埃尔皮迪奥·基里诺
拉蒙·麦格塞塞
卡洛斯·加西亞
马卡帕加尔
费迪南德·马科斯
柯拉蓉·艾奎诺
何塞·马利亚·西松
努·密苏阿里
马来西亚
东姑阿都拉曼
敦阿都拉萨
胡先翁
马哈蒂尔·穆罕默德
新加坡
李光耀
吴作栋
缅甸
吴努
奈温
柬埔寨
西哈努克
朗诺
波尔布特
乔森潘
韩桑林
洪森
老挝
西萨旺·冯
西萨旺·瓦达纳
文翁
梭发那·富马
苏发努冯
凯山·丰威汉
南亚 阿富汗
穆罕默德·达乌德汗
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
哈菲佐拉·阿明
巴布拉克·卡尔迈勒
穆罕默德·纳吉布拉
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
印度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
英迪拉·甘地
莫拉尔吉·德赛
查兰·辛格
拉吉夫·甘地
维什瓦纳特·普拉塔普·辛格
钱德拉·谢卡尔
纳拉辛哈·拉奥
巴基斯坦
利雅卡特·阿里·汗
卡瓦贾·纳兹穆丁
侯赛因·沙希德·苏拉瓦底
易卜拉欣·伊斯迈尔·琼德里加
阿尤布·汗
叶海亚·汗
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
穆罕默德·汗·居内久
贝娜齐尔·布托
纳瓦兹·谢里夫
孟加拉国
谢赫·穆吉布·拉赫曼
齐亚·拉赫曼
艾尔沙德
澳大利亚
班·奇夫利
罗伯特·孟席斯
哈罗德·霍尔特
约翰·麦克尤恩
约翰·戈顿
威廉·麦克马洪
爱德华·惠特兰
马尔科姆·弗雷泽
鲍勃·霍克
保罗·基廷
中东及非洲中东 土耳其
雷杰普·佩克尔
哈桑·萨卡
塞姆斯丁·居纳尔塔伊
阿德南·曼德列斯
杰马勒·古尔塞勒
伊斯麦特·伊诺努
苏阿特·于尔居普吕
苏莱曼·德米雷尔
尼哈特·埃里姆
费里特·梅伦
比伦特·埃杰维特
图尔古特·厄扎尔
耶尔德勒姆·阿克布卢特
梅苏特·耶尔马兹
以色列
戴维·本-古里安
摩西·夏里特
列维·艾希科尔
果尔达·梅厄
伊扎克·拉宾
贝京
伊扎克·沙米尔
希蒙·佩雷斯
埃及
纳赛尔
薩達特
穆贝拉克
约旦
阿卜杜拉·伊本·侯赛因
塔拉勒·伊本·阿卜杜拉
侯赛因·本·塔拉勒
叙利亚
哈菲兹·阿萨德
伊拉克
贝克尔
萨达姆
沙特阿拉伯
阿卜杜勒-阿齐兹
绍德
费萨尔
哈立德
法赫德
伊朗
巴勒维
鲁霍拉·穆萨维·霍曼尼
利比亚
伊德里斯一世
穆阿迈尔·卡扎菲
阿尔及利亚
阿巴斯
本·贝拉
布迈丁
比塔特
本·杰迪德
布迪亚夫
突尼斯
哈比卜·布尔吉巴
宰因·阿比丁·本·阿里
也门 北也门
萨利赫
南也门
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
阿里·纳赛尔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阿拉法特
撒哈拉以南非洲 南非
扬·史末资
丹尼尔·马兰
约翰内斯·格哈杜斯·斯揣敦
亨德里克·弗伦施·维沃尔德
巴尔萨泽·约翰内斯·沃斯特
彼得·威廉·波塔
弗雷德里克·威廉·德克勒克
纳尔逊·曼德拉
塞内加尔
利奥波德·塞达尔·桑戈尔
几内亚
艾哈迈德·塞古·杜尔
科特迪瓦
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
马里
穆萨·特拉奥雷
上沃尔特/ 布基纳法索
托马斯·桑卡拉
加纳
夸梅·恩克鲁玛
多哥
纳辛贝·埃亚德马
达荷美/ 贝宁
马蒂厄·克雷库
尼日利亚
奥卢塞贡·奥巴桑乔
中非
戴维·达科
让-贝德尔·博卡萨
加蓬
哈吉·奥马尔·邦戈
刚果共和国/ 刚果人民共和国
马里安·恩古瓦比
德尼·萨苏-恩格索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
帕特里斯·卢蒙巴
蒙博托·塞科
埃塞俄比亚
海尔·塞拉西一世
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
索马里
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
肯尼亚
乔莫·肯雅塔
丹尼尔·阿拉普·莫伊
乌干达
米尔顿·奥博特
伊迪·阿敏
约韦里·穆塞韦尼
坦桑尼亚
朱利叶斯·尼雷尔
安哥拉
阿戈什蒂纽·内图
若泽·多斯桑托斯
若纳斯·萨文比
纳米比亚
萨姆·努乔马
赞比亚
肯尼思·卡翁达
弗雷德里克·齐卢巴
罗德西亚/ 津巴布韦
伊恩·史密斯
埃布尔·穆佐雷瓦
卡南·巴纳纳
罗伯特·穆加贝
马拉维
海斯廷斯·卡穆祖·班达
莫桑比克
萨莫拉·马谢尔
利比里亚
威廉·杜伯曼
威廉·理查德·托尔伯特
查论编 时代年度风云人物
1927–1950
查尔斯·林白 (1927)
沃尔特·克莱斯勒 (1928)
欧文·D·扬 (1929)
圣雄甘地 (1930)
皮埃尔·赖伐尔 (1931)
富兰克林·罗斯福 (1932)
休·萨缪尔·约翰逊 (1933)
富兰克林·罗斯福 (1934)
海尔·塞拉西一世 (1935)
沃利斯·辛普森 (1936)
蒋介石 / 宋美龄 (1937)
阿道夫·希特勒 (1938)
约瑟夫·斯大林 (1939)
温斯顿·丘吉尔 (1940)
富兰克林·罗斯福 (1941)
约瑟夫·斯大林 (1942)
乔治·马歇尔 (1943)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1944)
哈里·S·杜鲁门 (1945)
詹姆斯·F·伯恩斯 (1946)
乔治·马歇尔 (1947)
哈里·S·杜鲁门 (1948)
温斯顿·丘吉尔 (1949)
美国战士 (1950)
1951–1975
穆罕默德·摩萨台 (1951)
伊丽莎白二世 (1952)
康拉德·阿登纳 (1953)
约翰·福克斯特·杜勒斯 (1954)
哈洛·科迪斯 (1955)
匈牙利自由战士 (1956)
尼基塔·赫鲁晓夫 (1957)
夏尔·戴高乐 (1958)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1959)
美国科学家:乔治·比德尔 / 查尔斯·德雷珀 / 约翰·恩德斯 / 唐纳德·格拉泽 / 乔舒亚·莱德伯格 / 威拉得·利比 / 莱纳斯·鲍林 / 爱德华·珀塞尔 / 伊西多·拉比 / 埃米利奥·塞格雷 / 威廉·肖克利 / 爱德华·泰勒 / 查尔斯·汤斯 / 詹姆斯·范艾伦 / 罗伯特·伍德沃德 (1960)
约翰·肯尼迪 (1961)
若望二十三世 (1962)
马丁·路德·金 (1963)
林登·约翰逊 (1964)
威廉·威斯特摩兰 (1965)
25岁以下一代 (1966)
林登·约翰逊 (1967)
阿波罗8号宇航员:威廉·安德斯 / 弗兰克·博尔曼 / 吉姆·洛弗尔 (1968)
美国中产阶级 (1969)
维利·勃兰特 (1970)
理查德·尼克松 (1971)
亨利·基辛格 / 理查德·尼克松 (1972)
约翰·西里卡 (1973)
费萨尔国王 (1974)
美国妇女:苏珊·布朗米勒 / 凯瑟琳·拜尔利 / 艾莉森·奇克 / 吉尔·康维 / 贝蒂·福特 / 艾拉·格拉索 / 卡拉·希尔斯 / 芭芭拉·乔丹 / 比利·简·金 / 卡罗·塞顿 / 苏茜·夏普 / 艾迪·维艾特 (1975)
1976–2000
吉米·卡特 (1976)
穆罕默德·萨达特 (1977)
邓小平 (1978)
鲁霍拉·霍曼尼 (1979)
罗纳德·里根 (1980)
莱赫·瓦文萨 (1981)
个人电脑 (1982)
罗纳德·里根 / 尤里·安德罗波夫 (1983)
彼得·尤伯罗斯 (1984)
邓小平 (1985)
科拉松·阿基诺 (1986)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1987)
濒危的地球 (1988)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1989)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1990)
泰德·透纳 (1991)
比尔·克林顿 (1992)
和平缔造者:伊扎克·拉宾 / 纳尔逊·曼德拉 / 费雷德里克·德克勒克 / 亚西尔·阿拉法特 (1993)
若望保禄二世 (1994)
纽特·金里奇 (1995)
何大一 (1996)
安迪·葛洛夫 (1997)
比尔·克林顿 / 肯尼思·史塔 (1998)
杰夫·贝佐斯 (1999)
乔治·沃克·布什 (2000)
2001至今
鲁迪·朱利安尼 (2001)
吹哨人:辛西亚·库珀 / 科琳·罗利 / 莎朗·沃特金斯 (2002)
美国士兵 (2003)
乔治·沃克·布什 (2004)
乐善好施的撒玛利亚人:博诺 / 比尔·盖茨 / 梅琳达·盖茨 (2005)
你 (2006)
弗拉基米尔·普京 (2007)
贝拉克·奥巴马 (2008)
本·伯南克 (2009)
马克·扎克伯格 (2010)
示威者 (2011)
贝拉克·奥巴马 (2012)
方济各 (2013)
埃博拉抗击者 (2014)
安格拉·默克尔 (2015)
唐纳德·特朗普 (2016)
“打破沉默者” (2017)
真相守卫者:贾迈勒·卡舒吉 / 玛丽亚·雷沙 / 瓦龙 / 觉梭 / 《首府新闻报》报社 (2018)
格蕾塔·通贝里 (2019)
乔·拜登 / 卡玛拉·哈里斯 (2020)
埃隆·马斯克 (2021)
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 (2022)
泰勒·斯威夫特 (2023)
唐纳德·特朗普 (2024)
查论编理查德·尼克松
第37任美国总统(1969–1974)
第36任美国副总统(1953–1961)
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参议员(1950–1953)
加利福尼亚州联邦众议员(1947–1950)
生平政事
跳棋演讲
厨房辩论
“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
尼克松总统图书馆
尼克松基金会
尼克松中心
逝世和葬礼
总统任期
经济政策
越南战争
沉默的大多数
冷战
尼克松主义
“让我们团结起来”
尼克松访华
缓和政策
水门事件
司法任命
著作
《六次危机》
《尼克松回忆录》(自传)
《真正的战争》
《领导人》
《真正的和平》
《不再有越战》
《1999─不战而胜》
《角斗士》
《只争朝夕》
《超越和平》
竞选史
1946年加利福尼亚州第十二国会选区选举(杰里·沃里斯)
1948年联邦众议员选举
1950年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参议员选举(海伦·道格拉斯)
1952年共和党全国大会
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
1956年共和党全国大会
1956年美国总统选举
1960年共和党总统初选
1960年共和党全国大会
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肯尼迪)
1962年加利福尼亚州州长选举
1964年共和党总统初选
1968年理查德·尼克松总统竞选
1968年共和党总统初选
1968共和党全国大会
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休伯特·汉弗莱)
1972年共和党总统初选
1972年共和党全国大会
1972年美国总统选举(乔治·麦戈文)
大众文化
福克斯特-尼克松专访(舞台剧,电影)
《尼克松在中国》(歌剧)
《尼克松》 (电影)
“尼克松在中国”(短语)
《当猫王碰上总统》 (电影)
亲朋好友
帕特·尼克松 (妻子)
特里西娅·尼克松·考克斯 (女儿)
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 (女儿)
弗朗西斯·尼克松(父亲)
汉娜·尼克松(母亲)
唐纳德·尼克松(弟弟)
爱德华·尼克松(弟弟)
唐纳德·A·尼克松(侄子)
克里斯托弗·尼克松·考克斯(外孙)
珍妮·艾森豪威尔 (外孙女)
默里·乔蒂纳
←林登·约翰逊
杰拉尔德·福特→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历史|1998年世界杯冠军是谁|福乐产权的世界杯商业权益站|flchan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